近年来,遍布城乡的宣讲“走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一颗颗文明的“种子”悄然扎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百姓心中渐渐开花结果。新时代文明实践,无疑能让我们美丽的城市更富温情,更有温度。如何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最大程度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作用,仍需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路径和答案。
一是阵地“矩阵化”,全域覆盖落地见效。坚持“资源统筹、因地制宜、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一批稳固的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阵地全覆盖。依托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运用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家风长廊、妇女之家等活动场所,打造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农技科普、法律咨询、体育健身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充分发挥网络阵地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传递党的声音,普及政策知识,引领主流价值,收集社情民意,进一步拓展服务维度、延伸服务触角。
二是活动“多样化”,文明实践有声有色。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开展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发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力,依托道德讲堂讲解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等内容,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过开展“最美婆媳”“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特色评选活动,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文艺展演进乡村”活动,邀请本土民间艺人、艺术团体开展文艺表演,壮大乡土文化艺术队伍。
三是服务“融合化”,志愿队伍培树新风。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首先是“志愿服务+理论宣讲”。发挥各级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作用,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其次是“志愿服务+移风易俗”。通过移风易俗宣传画,志愿者入户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持续倡导文明新风。接着是“志愿服务+爱心活动”。围绕“结对帮扶”工作,定期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最后是“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结合“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局面。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名片”,也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持续以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理论宣讲、阵地建设、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任务成色更足、特色更浓、亮点更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才能取得更明显成效。
尖山社区 张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