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2月,我市积极响应嘉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工作,择优选定了20名文化特派员。他们带着各自的专业特长,陆续走进各村(社区)开展指导工作。大潮APP推出《村里来了特派员》系列报道,带你一起走近这些特派员,看看他们如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添力赋能。
6月1日,一堂别开生面的乡村摄影课在海昌街道双喜村文化礼堂内展开,文化特派员潘天勇正在为村民分享新时代下如何让影像承载乡村记忆。
去年5月,海宁市摄影家协会与双喜村成为“艺村艺品”精神共富结对单位,成立了摄影创作基地。协会主席潘天勇作为驻村名师,一直致力于挖掘和记录村里的故事,带领着大家用镜头记录下双喜乡村发展与变迁,为双喜留下了大量优质的影像资料。
7个月后,潘天勇又受聘为首批嘉兴市文化特派员,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双喜村位于海宁北郊,东依长水塘,南濒长山河,地处二级水源?;で?。近年来,该村聚焦景区村庄、自然生态、特色农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建设,成了海宁城区范围内少有的田园风光村。为此,潘天勇为该村量身定制了“让影像记录乡村变迁”的摄影技术提升思路。
潘天勇通过调研发现村民最常接触和最方便使用的摄影工具就是手机,基于这一生活特点,他在村里开设了手机摄影培训班,通过组织摄影培训、采风、摄影征集、展示等活动让村民了解摄影、学会摄影,宣传推广摄影艺术。此外,他还经常用自己和驻村摄影志愿者们拍摄的乡村故事组照来提高村民的学习兴趣。
“大家可能一直生活在这里,所以对村庄变化的感知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恰恰又因为大家就住在这里,才能更好地将身边最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来。”在当天的摄影课堂里,潘天勇为村民讲解如何持续跟踪开展乡村影像记录,如何整理和编辑影像,鼓励大家拿起手机,随手拍下身边点滴,用影像讲好故事。
除了坐下来学习理论知识外,潘天勇还常常把摄影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就在不久前,恰逢小麦收割的时节,他带领村民前往村里的千亩良田开展了实操采风。在大家情不自禁拿出手机记录美景时,潘天勇则忙着给村民延伸讲解摄影知识。
“我挺喜欢拍照的,但是总感觉自己拍得不好看,也不敢发出来,但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我学到了不少摄影小技巧,同时潘老师也会一直鼓励我,你看我朋友圈现在也经常发些照片记录生活,很感谢潘老师?!贝迕裥」朔窒碜抛约旱氖栈瘛?/font>
在户外课堂里,村民更像是一群喜爱摄影的朋友,分享各自发现的不同视角的美。在建的乡村道路、千亩良田的有机更新、村容村貌、民俗风情……双喜的各处角落都曾出现过他们的身影。
“记录乡村变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就是希望大家能多拍拍,展现乡村发展的历程和变化,为后辈留下乡土记忆?!弊匀胱に泊逡岳矗幕嘏稍迸颂煊乱云渥ㄒ的芰投捞厥咏欠岣涣舜迕袢褐诰裎幕?,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双喜“时光映像”的摄影大家庭。
同时,他还鼓励大家向外投稿,不仅让村民的摄影作品被更多人认可,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认识和了解双喜的窗口和渠道,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ぁ?/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