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海宁市图书馆马桥分馆内,一场以“我们的村礼-‘礼’承乡韵”为主题的2025年海宁市农趣巧手作品展活动拉开帷幕,成为传统乡土文化从记忆深处走向现代生活的生动诠释。
据悉,此次作品展为“村潮·爱拼会赢”海宁市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系列活动,旨在以匠心巧手唤醒乡土记忆,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从技艺展示走向活态传承,从特色记忆蝶变为鲜活文化IP,让乡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步入位于马桥分馆二楼的展厅,琳琅满目的参展作品,构筑起了一座微型乡土艺术殿堂。从马桥街道选送的柴草编织《农耕乐趣》,到盐官镇选送的钩针《四季花灯》,均吸引了许多参与活动的嘉宾驻足流连。
与此同时,展台前,草编竹篓浸润着泥土气息,剪纸光影诉说着千年传说,粉塑人物凝固了三国豪情,皮贴画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恬静轮廓。当指尖的温度与乡土的厚度在此交融,每一件作品都是海宁“一镇一品、一村一艺”文化工程的生动注脚。
分享环节成为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活动当天,还邀请了来自全市各镇(街道)的九位手艺人依次登台,将各自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匠心故事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乡土文化的长河。
据了解,本次活动前期,全市各镇街踊跃响应“一镇一品、一村一艺”的号召,共征集了104件饱含泥土芬芳与匠心巧思的作品。经过初评,50件佳作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经过现场专业评审的细致打分,最终15件作品分获创意奖、传承奖与制作奖三大奖项。
▲制作奖
▲传承奖
▲创意奖
活动最后,来自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设计院副院长刘怡泓还向现场嘉宾带来了专题分享《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表达》。
▲刘怡泓
此次活动不仅是全市农趣巧手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比拼,更成为了海宁构建乡土文化IP生态的关键步伐。当柴草化为艺术,灯彩邂逅钩针,皮革演绎乡景,这些带着指纹温度的作品正汇集成一份鲜活的“村礼”资源清单。它们让农耕记忆可触可感,使乡村生活有根有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海宁乡土文化正通过无数双巧手,编织出新时代的精神共富图景。